1.2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

1.2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

1.2.1 现代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面对全球性问题,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四大支柱”教育思想,主要指教育应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倡导一要注重认知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二要注重和谐的“人—人”关系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创作无疑应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获取以下指导意义: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者独立思考,增强其创新意识;注重协作式交互环境设计,使学习者的群体思维与智慧得到共享,培养学习者和谐的“人—人”关系;应能使学习者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习者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应在信息的收集处理、新知识的获取、问题的分析解决、语言文字的表达等方面,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

1.2.2 学习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Behaviorist)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个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和斯金纳(B.F.Skinner)等。他们主要研究人对环境或外力做出反应时做了些什么。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环境决定的,把外在的环境看作是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人的反应。因而,这些学说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学到些什么不是由学习者个体决定的,学习就是建立外部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联结,即S-R(刺激—反应)联结,教师的工作就是提供合适的刺激,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变化,它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黑箱,对黑箱的内部我们一无所知,也没有必要去知道。行为主义反对对人的大脑内部进行研究,只重视外部的输入和反应,也就是给予一个刺激,人就要作相应的反应,从这些反应中,选出我们所需要的进行强化,从而使学习者形成教育者所希望的行为,所以行为主义认为把学习者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里,给他以特别的刺激,当他作出明确反应时学习就发生了,该理论强调刺激、反应和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的设计原则是:

        ①接近原则,即反应必须在刺激之后立即出现。

        ②重复原则,重复练习能加强学习和促进记忆。

        ③反馈与强化原则,与反应正确性有关的信息可以促进学习。

        ④提示及其衰减原则,在减少提示的情况下,朝着期望的反应引导学生,从而完成学习。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客观环境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强调有什么样的刺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并注意及时强化在建立正确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该理论有较浓的生物性色彩。它在指导对错误行为的矫正和正确行为的建立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它为早期的程序教学以及CAI课件的编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虽然片面夸大了外部作用而忽视了人的机能,但对于我们在多媒体教材创作中运用适当的媒体信息和表现手法,避免无关的刺激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与正确反应有关的刺激以促使学生强化认识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早期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一些指导意义,这些原则的主要内容是:

        (1) 小步子。就是把教学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细划为许多小的单元,每个小单元称作一个小步子,它为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提供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机会。

        (2) 积极反应。每学习一步都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 即时强化。对学习者作出的反应,必须立即予以判断,“及时强化”或“即时确认”。

        (4) 自定步调。所编制的程序教材应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有选择地学习,教学应该以个别学习的方式进行。

        (5) 低错误率。在小步子教学策略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尽量地减少错误。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联想—认知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产生的一个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是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Tolman)和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e)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所讨论的学习角度正好与行为主义相反。他们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有机体的内部状态产生的,即S-O-R(刺激—个体行为变化—反应),认为学习是较行为主义观点远为复杂的和抽象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过程,而是一种认知或辨别的过程,认知如感知、记忆、反应等是有结构的。学习正是由这个认知结构把输入的信息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并且对此进行强有力地条件化(形成联结)而实现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带给我们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即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要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为依据进行知识结构的设计,要为学习者提供进行信息加工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与电脑的信息处理过程一样,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探测、编码、贮存和复现的过程,信息加工流程如图1-2-1所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外在的环境因素,也强调学习者内在心理结构因素,而且极力主张重点应该放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上。强调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结构)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便于将外在的客观事物的关系内化成学习者内在的认知结构,该理论特别强调基本概念的形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强调概念与命题、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因此,概念分类清晰、命题逻辑关系合理的学习材料,就成为学习者认知活动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对多媒体课件知识内容的设计和开发就要注重概念特征的突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命题之间,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得条理清晰,逻辑关系合理。可得出如下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①逐渐分化的原则:是指先让学习者了解最一般的、包容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内容逐渐加以分化。         ②综合协调原则:是指要对不同学科中相关的内容加以综合协调,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分化和完善。         ③类别化处理原则:是指对教学内容所表达的事物和现象要依据它们的属性或关键特征进行分类处理。         ④积极参与原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刺激后才作出反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与获得经验,是个人对知觉的解释过程,是学习者发挥内在潜能的愉快过程。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最有效的学习是对学习者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并强调“做中学”。 因此我们必须对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进行认真分析,以此论证多媒体教材编制的必要性,应重视问题、练习、回答、评价等方式的设计,提高学习者“做中学”的主体参与程度并使其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到联想—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

        ①学习具有自主性。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要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另一方面要顺应新知识,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自主学习,学习者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②学习应该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失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学习。情境学习是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而进行的学习,斯皮罗(Spiroetal)等人倡导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建构主义中的一支)主张,为发展学习者的认知灵活性,形成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应把知识学习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通过多次进入重新安排的情境,使学习者形成背景型经验,从而掌握知识的复杂性及相关性,在情境中形成知识意义的多方面建构。

        ③学习具有社会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基础、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通过协作交流,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丰富和全面,认知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水平。“协作学习”是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体现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这种建构过程具有同化或顺应的双向性,对问题不同的理解使学习者的建构产生多元化。学习者的建构过程应处于真实情境之中,且认为协作环境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应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获取以下指导意义:

        ①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其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实现自我反馈。

        ②让学习者处于实际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中,便于其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③突破简单演示型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赖以利用的探求工具和信息资源,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5.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八条原则,分别为:

        ①学习和知识存在多样性的观点中。

        ②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

        ③学习也可能存在于物化的应用中。

        ④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⑤为了促进持续学习,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

        ⑥发现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

        ⑦流通(准确、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

        ⑧决策本身是学习的过程。八条原则反映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前三条和最后一条强调学习和知识的网络分布性、学习的连通性、多样性和过程性特征;第四、五、六条概括了开放联通的网络时代学习者应具备的能力;第七条指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让知识流通。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重视那些能增强人们对任何复杂问题理解的动态的、持续的人与物化的资源。联通主义学习者意识到人永远也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最重要的能力是持续学习以及在相关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3 美学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及美的创造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所谓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即人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美一方面是一个规律的存在,体现着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结果,所以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包括社会形象、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多媒体教材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形态,其创作过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它应该具有以下审美价值:和谐、新奇、简明的科学美;直观、形象、生动的艺术美;奇异、多变、神秘的技术美;多样、统一、宜人的形式美;简约、节省、实用的经济美;快速、优质、高效的教育美。

Last updated